大國重器肩負國之大事
時間:2019-03-25 11:05:30 來源:
《左傳·成公十三年》云“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。”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經懂得一個國家的大事在于祭祀與戰事,之于今日,國之大事的理解則是民生和國防。而在工業文明快速發展的今天,裝備工業是支撐起國之大事的重要硬實力。可以說,國之大事安于重器,簡而言之可以詮釋為大國重器,裝備工業重任在肩。
然而,目前我國的裝備工業距離發達國家尚存在一定差距,整體發展環境有待改善。
有這樣一組數據,是中美制造業相關成本的對比,2015年中美制造成本比例為96比100,即在美國制造成本為1美元的話在中國需要0.96美元,這個成本核算是綜合兩國稅負、能耗、運營等諸多工業生產環節成本綜合考量后得出的結果,可以說相差無幾,而未來這個差距很有可能進一步縮小甚至反轉。
波士頓咨詢公司的研究報告表明,2013年在美國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國高5%。2015年在美國低成本地區生產已經變得和在中國生產一樣經濟劃算。到2018年,美國制造的成本將比中國便宜2%~3%,中國是美國的2倍。
制造成本逐漸失去優勢的同時,是物流成本的攀升。
國內物流成本是美國物流成本的2倍。而美國的物流成本主要由三部分組成,一是庫存費用,二是運輸費用,三是管理費用。比較近20年來的變化可以看出,運輸成本在GDP中比例大體保持不變,而導致美國物流總成本比例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庫存費用的降低。而中國在物流過程中還有全世界少有的過路費、過橋費。再以油價為例,中國的油價是美國的2倍,油價高,物流成本也就高,這些都是要進入最終產品的成本中去的。其還列舉了中美工業用地、用電、廠房、人員等多項因素差別,美國都比中國要有優勢,這也許有些夸大其詞,但也能反映出我國裝備制造業成本相對于國外正在縮小優勢。
另外,稅負的成本也給制造業帶來困擾。
前不久,“中國制造業的綜合稅負比美國高35%”的說法引發了有關“死亡稅率”的熱議。不同口徑的測算結果表明,我國制造業企業稅收成本超過45%,加入各類行政性收費和政府基金后的綜合稅負成本超過60%,大幅高于美國制造業企業38.92%的稅收成本和44%的綜合稅負成本。
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,已經成長為世界規模較大的制造大國,但是這種制造業優勢以往主要是依賴勞動力、資源的成本優勢而取得的。隨著這些優勢的逐步弱化,中國制造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。中國制造業將何去何從?
2015年,中國政府出臺了發展制造業的規劃———《中國制造2025》,經過一年多以來的實施,取得初步進展。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是,編制和發布了“1+X”規劃。即我國未來十年制造強國建設的行動綱領和11個指南。工信部編制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、智能制造、工業強基、綠色制造、高端裝備創新等5大工程實施指南,質量品牌、服務型制造2個行動指南和新材料、信息產業、醫藥工業、制造業人才4個發展指南,構成了《中國制造2025》的配套體系。這11個規劃與五大發展理念,與《中國制造2025》的指導思想、戰略部署、任務部署、重要措施都是相銜接的。可以說,“1+X”規劃體系框架已基本形成。
2017年更是《中國制造2025》全面深化實施的關鍵一年,據了解,裝備制造業將作為今年制造強國建設任務的主戰場。國家將要加快智能轉型,繼續推進實施智能制造專項,遴選90個左右試點示范項目,制修訂50個以上智能制造標準,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,并在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區,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。
我們期待著《中國制造2025》規劃落地,今年有更實質性的推進,裝備工業重建競爭優勢,更好地擔當起“國之大事”的重任。
(文章來源于:中國工業新聞網)